.png)
【本報訊】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打造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標誌性、高規格的重大文化設施。政府昨日公佈文化區項目概念文本,建議選址旅遊塔東側沿海地段和新城C區東、西兩側興建文化區,重點規劃建設三大場館,分別暫命名為澳門國博文化館、澳門國際表演藝術中心、國際當代美術館。
.png)
政府積極規劃建設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於昨日上午10時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體多功能會議廳舉辦首場項目意見收集會。會議由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作引介發言,並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院長戴斌向一眾立法會議員、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及行政會委員等介紹項目概念。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麥儉明、旅遊局副局長程衛東、土地工務局副局長麥達堯、公共建設局副局長馬文俊、交通事務局副局長李頴康、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數據分析所所長張楊等出席。
意見收集至12月底
柯嵐表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澳門綜合旅遊文化區的論證和規劃,為確保規劃建設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前瞻性,特別委托中國旅遊研究院開展專項論證研究。由今年6月開始,旅遊研究院組成了專項課題組,組織了包括旅遊規劃、城市文化、經濟、建築設計、城市規劃以及澳門本地的旅遊研究等方面的專家,經過數十場的現場調研、座談、線上線下會議,以及充分聽取特區政府內部意見後,編製了項目概念文本。
她提到,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項目將是澳門“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將努力建設成為“兩個打造”(即“打造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重要的橋頭堡”、“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的重要承載平台、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引擎、居民就業的新機會、文化新地標。項目概念文本主要包括初步規劃功能內容、選址方案、建設與營運方式等。政府計劃就項目安排7場意見收集會,其中5場面向專業界別,2場面向社會公衆,意見收集將持續到12月底,期望凝聚社會共識,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礎。
戴斌介紹,澳門綜合旅遊文化區初步規劃打造包括澳門國博文化館、澳門國際表演藝術中心、國際當代美術館在內的三大場館。澳門國博文化館建議選址旅遊塔東側沿海地段,初步規劃建築面積約8萬至10 萬平方米,擬建成全澳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並以文物典藏及展覽展示等功能為核心,提供高水平展覽、研學教育及修復研究等多元功能空間;澳門國際表演藝術中心建議選址新城C區西側,初步規劃建築面積約5.5萬至6.5萬平方米,將以承載多元表演藝術為主軸,集成人才培養與交流合作等配套功能,為觀眾提供豐富的演藝體驗,亦為演藝機構及藝術工作者提供展演、創作與交流的平台;國際當代美術館建議選址新城C區東側,初步規劃建築面積約為3.5萬至4.5 萬平方米,將以藝術收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為核心,兼顧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及藝術商業配套等功能,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的藝術體驗,同時為藝術從業者提供創作研究平台。
他指出,根據澳門現時具條件建設大型文化設施的土地,有5個地段基本符合文化區項目的場館建設需要,包括新城A 區D11和D12地段、氹仔前海洋世界的部分用地、原賽馬會土地、旅遊塔東側沿海地段、新城C區。經對5個備選地段進行綜合分析後,建議選擇旅遊塔東側沿海地段和新城C區兩地段的組合。首先,兩地塊隔海峽相望,距離較近,可作為統一片區進行規劃佈局,同時相互位於彼此的觀景視域內,有利於形成整體景觀和文化互動。而且,兩地段周邊文旅資源富集,遊客基礎較強,新建項目可錯位補充旅遊休閒空間,契合文化協同與客流平衡原則;旅遊塔東側沿海地段交通便利,項目建設開發新的公交線路可緩解新城C區周邊交通壓力;對居民干擾較少、主客共享空間規劃成熟;兩地段構成澳門半島沿岸景觀及天際線,環境優越。
與會者對文化區的規劃理念表示認同,並特別關注項目選址、推進時程與營運模式等具體規劃,同時亦就經濟效益及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寶貴建議。此前,行政長官岑浩輝受訪透露,澳門綜合旅遊文化區項目需投資約120億元,自今年下半年起利用兩至三年進行公開招標。
項目意見收集期間,社會各界可於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專題網頁(www.icm.gov.mo/rd/BIITCM)下載“項目概念介紹”,亦可透過上述專題網頁填寫意見表,或以郵寄、傳真、電郵、電話等方式發表寶貴意見。查詢可於辦公時間致電2836 6320。
.jpg)
.png)
.png)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