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在日前舉行的2025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月啟動儀式上,廣州市科協正式發佈廣州市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科普專業職稱評價體系,其中包括廣州市科普專業職稱配套制定的評價標準。該標準是全國首個副省級城市科普專業職稱評價標準。這意味著廣州在深化科普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推動科普事業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上邁出關鍵一步。
長期以來,許多科普工作者面臨“身份認同”和“職業發展”的雙重困境。在此背景下,廣州市人社局、市科協深入調研、反覆論證、凝聚共識,推動組建全省首個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委員會,制定職稱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從制度層面明確承認了科普工作的專業性和獨立價值,為長期在科普一線辛勤耕耘的工作者開闢了專屬的職業發展通道。
評價標準明確將科技(科普)志願服務納入業績評價範圍,激勵廣大科技科普工作者走進中小學校、走進科普基地開展科普活動或志願服務;突出決策諮詢價值,激勵聚焦黨和政府的戰略需求,產出多元決策建議、研究報告,提升科普的智力支撐作用;聚焦科普產業賦能,鼓勵科技工作者創作並落地更多具備市場潛力的科普作品、產品等。
評價標準充分考慮科普工作的跨學科性和實踐性,設置高級、中級、初級三個層級,並細化科普研究、科普內容資源創作與傳播兩大方向,對業績和學術成果提出不同層級的梯度化數量要求,構建了貼合實際、層次清晰的評價維度。
評價標準打破唯論文傾向,認可多元成果價值,覆蓋理論研究、展覽策劃、活動實施、作品創作、平台運營等多類實踐成果,重點考察科普人員的創新能力、社會影響力以及服務公眾的實效,讓評價標準更貼合科普工作的本質特點。
“評價標準回應了廣大科普工作者的迫切期待,我們就是要讓科普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看得見、算得清、走得遠’,讓職稱真正成為衡量其能力和貢獻的尺規。”廣州市科協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