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完善“一老一小”服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昨日在立法會引介2025年財政年度社會文化領域施政方針時提到,政府將在“超少子化”和“超老齡化”社會到來之前,積極採取行動,做出系統有效部署。
會上,議員何潤生關注人口老化下的安老問題。柯嵐回應表示,政府將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展開相關工作。老有所養方面,會從家居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個層面打造養老服務體系,當中家居養老是日後著重家居的適老化設計,包括完善到戶及社區支援服務。社區養老方面,希望在全澳打造15至20分鐘社區長者服務圈,即在步行15至20分鐘範圍內有一間長者服務機構,同時亦會開展獨居長者和兩老家庭的普查工作,為日後做好社區養老提供數據基礎。機構養老方面,將會擴充長者院舍。由於社會長期有共識是長者院舍宿位不足,現時平均輪候時間為16個月,政府計劃在東區-2增設長者院舍,預計增加約1,100個服務名額,並在取得社會共識下,探討可否適當撥土地興建私人院舍。
柯嵐指出,現時本澳老齡人口即65歲以上人口佔总人口比例為14.6%,預計到2029年時將達到21.4%,超過超老齡社會標準,而到2041年將增至24.8%,差不多佔总人口的四分一。面對老齡化社會,需要考慮的問題已經不是疾病醫治的問題,而是全生命周期的護理問題,故守護前移和慢性病的預防工作非常重要。下一步將著力推廣社區護理康復服務的概念,包括透過設立社區健康中心,整合護士、社工、康復師組成的團隊,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務,又或提供“家庭簽約護士”模式,為居家的長者定期上門護理服務等,以及培訓健康護養員支援家庭照顧長者等。
她提到,在醫護人員的儲備方面,參考鄰近地區經驗和相關文獻,若要應對2035年超老齡化社會,每千人口所擁有的醫生應要達到3.5至4人,護士為5.5至6人,但現時澳門每千人口的醫生只有2.9人,護士4.4人,物理治療師0.4人,故每年需要新增90至120名 醫生,護士150至180名,物理治療師35至50名,有關數字並不是指政府要聘請的人手,而是當社會面對超老齡化時需要如此數量的人員儲備,所以如何儲備這些醫療人員亦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