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年4月28日是世界職業安全與健康日。今年世界職業安全與健康日的主題主要探討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對職業安全與健康的影響。工聯議員李靜儀、梁孫旭、林倫偉和李振宇表示,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正在改變職業安全和健康,在缺乏適當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措施的情況下,數字化技術可能導致職業安全風險增加,建議政府因應新興產業尤其是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加強風險預測、技術評估和研究分析,採取有效的預防性措施,保障僱員職業安全與健康。
四名議員表示,人工智能與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對職業安全與健康造成潛在影響。今年世界職業安全與健康日,國際勞工組織以“人工智能和數字化在工作中的作用”為主題,探討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如何重塑職業安全與健康系統。為此,建議政府與社會各持份者共同評估數字化轉型對工作場所安全和健康的影響,採取措施減少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帶來的職業安全風險。
他們指出,自《建築業職業安全健康法》於2023年11月1日生效以來,建築業工作意外受害人數有所減少,2024年建築業工作意外受害人數為374人,較2023年減少11.8%,反映法律的生效對於減少建築工地事故有積極作用。不過,近年高空清潔或冷氣設備安裝等高空作業安全風險有所上升,但有關工作卻並未受到上述法律規管,建議當局完善職業安全培訓和指引,確保所有高風險工作都能得到足夠的支持和保障。
四名議員並提到,近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僱員的工作安全和人身健康造成顯著影響。目前《颱風及突發公共事件下之工作指引》只適用於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等情況,並未將暴雨、高溫及空氣污染等極端天氣事件納入指引中,建議當局適時檢討指引成效,將不同類型極端天氣事件納入指引中,更好地保障各行各業僱員身心健康和安全。
他們強調,工作意外一宗也嫌多,希望當局逐步完善各行業職安健法律法規,加強巡查和宣傳,推動僱主加強工作場所安全管理,增強各方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透過三方合作,避免工作意外的發生。另外,《工作意外及職業病所引致之損害之彌補之法律制度》實施至今近30年,冀當局適時檢討,優化賠償程序,及時檢討調整保險系數,加強僱員權益保障。